阿列克谢·尼古拉耶维奇·托尔斯泰(Алексей Николаевич Толстой, Aleksey Nikolayevich Tolstoy,1883.1.10~1945.2.23),苏联著名作家,以创作历史小说和科幻小说出名。曾受苏联律师斯米尔诺夫邀请加入特别国家委员会,参与二战期间德国**罪行的调查。生于萨马拉省尼古拉耶夫斯克(今称普加乔夫)的**家庭,父亲是一个**,母亲是一个儿童文学作家。1901年入彼得堡工学院,后中途离校,投身文学创作。在象征主义影响下开始文学创作。他早年醉心于象征派诗歌,1907年出版《抒情集》。在第二部诗集《蓝色河流后面》(1911)之后转向现实主义小说的创作,出版过中篇小说集《伏尔加河左岸》(1911)和长篇小说《跛老爷》(1912)等。托尔斯泰热情地迎接了1917年的二月**,十月**后因在内战中支持白党于1918年秋**巴黎,1921年又移居柏林。**期间对祖国的怀念使他写出自传体中篇小说《尼基塔的童年》(1920-1922)。后与**海外的白俄政治上决裂,于1923年回国成为苏联****与***的坚定支持者,至死不渝。曾与高尔基**报道他们的白海-波罗的海运河工地之旅见闻。他还写了后来作为《苦难历程》三部曲第一部的《两姊妹》(1922),完成了长篇科学**小说《艾里达》(1922-1923)。从1923年起,托尔斯泰的创作生活开始了新的阶段,他首先写出一系列批判****社会的优秀作品,如短篇小说《海市蜃楼》(1924)、《五人同盟》(1925),长篇讽刺小说《涅夫佐罗夫的奇遇或伊比库斯》(1924),科幻小说《加林工程师的双曲线体》(1925-1927),反映现代生活的小说《蓝色的城》(1925)等。代表作三部曲《苦难历程》的后两部《一九一八年》(1927-1928)、《阴暗的早晨》(1940-1941)也在这个时期完成。此外还有中篇小说《粮食》 (即《保卫察里津》,1937)、历史剧《伊凡雷帝》 (1942-1943)、长篇小说《彼得大帝》(1929-1945,未完成)。在卫国战争期间,他还写有政论集《祖国》(1941)、短篇小说集《伊凡·苏达廖夫的故事》(1942-1944)等作品。其作品大多都被改编拍摄为电影。阿·托尔斯泰是一位跨越了沙俄和苏联两个历史时期的俄罗斯作家。善于描绘大规模的群众场面,安排复杂的情节结构,塑造**不同类型的人物形象,公认是俄罗斯文学的语言大师。
卢晓菲·尼菲多娃、尼娜·韦谢洛夫斯卡娅
Dmitriy Zolotukhin、塔玛拉·马卡洛娃
卢晓菲·尼菲多娃、尼娜·韦谢洛夫斯卡娅
斯坦尼斯拉夫·戈沃鲁辛、Natalya Kharitonova
叶甫根尼·耶夫斯基格涅耶夫、弗谢沃洛德·萨丰诺夫
Oleg Borisov、Aleksandr Belyavsky(亚历山大·别利亚夫斯基)
达里亚·米哈伊洛娃、弗拉基米尔·萨莫伊洛夫
Anna Ciepielewska、Gustaw Lutkiewicz